《达摩大师四行观》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
原人之心,皆具佛性。泛观诸家禅说、一切经文,原其至当之理,未有不言“自己性中本来真佛”。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盖谓“自己真佛不出一性之中”。人人不自委信,所以向外驰求,将谓“自性真佛外,更有别佛”,故诸佛诸祖师说法,要人省悟“自己本...
《观心论》,系梁代菩提达摩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相传为北宗神秀编辑,改名为《破相论》。成为少室六门集破相论之异本。《观心论》全一卷。隋代智顗述。又称《煎乳论》。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内容说观心之法;以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简要。 ...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
南无佛驮耶 南无达摩耶 南无僧伽耶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百万火首金刚王菩萨 南无普庵祖师菩萨 唵 迦迦迦研界 遮遮遮神惹 吒吒吒怛那 多多多檀那 波波波梵摩 摩梵波波波 那檀多多多 那怛吒吒吒 惹神遮遮遮 界研迦迦...
观世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阴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弗 色空故 无恼坏相 受空故 无受相 想空故 无知相 行空故 无作相 识空故 无觉相 何以故 舍利弗 非色异空 非空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弗 是诸法空相...
引言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於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 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 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风旛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宝编 行由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